一、優化品種結構
1.養殖優質品種
應到具備苗種生產資質且信譽好的苗種場購買良種,選擇經多代選育、性狀優良、遺傳穩定的更新品種替代原有品種。如主養鯉魚可以選擇建鯉、松浦鯉;主養鯽魚可以選擇方正銀鯽、異育銀鯽、湘云鯽;主養團頭魴可以選擇“浦江一號”。主養鯰魚可以選擇懷頭鯰。
2.養殖特色品種
水產特色品種較常規品種銷路好、售價高。經營方式除向市場供應外,還可以通過推銷給附近的酒店、景區和開發休閑漁業來進一步拓寬銷路。通過對當地一些鯉魚和其他特色品種養殖實例的成本和利潤情況作對比,可以看出在每千克魚生產成本基本相當的情況下,養殖特色品種較主養鯉魚畝利潤高出數倍。特別是冷水魚類虹鱒的養殖利潤折合成畝計算,是鯉魚等常規品種的百倍。虹鱒屬于冷水魚中的“低值”品種,如能充分開發利用冷水資源,成功養殖市價320~400 元/千克的細鱗魚,利潤則更為可觀。
二、廣辟飼料來源
1.投喂青飼料
主養草魚、團頭魴等草食性魚類,可以種植黑麥草、紫花苜蓿、蘇丹草和水生植物作為餌料,也可人工在岸邊割取苜蓿草、水稗草,或到附近池塘撈取浮萍置于三角形木制集草框中在水面進行投喂。春、秋季青飼料占投飼比例的1/4,夏季占1/2。根據實踐經驗,投喂青飼料的飼料系數一般為水草30~80、旱草25~40,這種方法可以節約飼料成本30%~40%。
2.投喂動物性飼料
主養鯰魚、烏鱧、虹鱒等肉食性魚類,可結合投喂一些切碎的低值野雜魚和畜禽下腳料,使用這類飼料的飼料系數一般為4~6。投喂動物性飼料要注意水質變化,每天及時撈除殘餌,防止敗壞水質。主養青魚、河蟹,可結合投喂一部分軋碎的螺螄、蚌、蜆,可在鄰近的水庫、河流、溝塘撈取或收購,每隔20~30天分批投放池中。投喂螺螄、蚌、蜆的飼料系數一般為2~3。動物性飼料可全程投喂,也要結合全價配合顆粒飼料進行投喂。
3.燈光誘蟲
昆蟲是鯉、鯽等吃食性魚類的優質餌料。養魚池塘一般周圍都有草木、莊稼,夏季蟲蛾較多。每3~5畝池塘安裝一盞黑光燈,懸掛于距池面50厘米處,18:00 開燈,待魚吃飽游走后及時關燈,以免多余的蟲蛾落入水中污染水質。根據實踐經驗,每盞黑光燈每晚可誘蟲3~4千克。投喂蟲蛾的飼料系數一般為3~4,可節約飼料成本約15%。
三、創新養殖經營模式
1.養殖特大規格鳙魚
以500畝水面為例,為保證當年育成規格,漁網 春季投放1.5~2 千克/尾的鳙魚作魚種,根據水庫的生物量和年產情況確定放養量,以3尾/畝計,共投放1500尾,當年育成規格5千克/尾。回捕率按70%算,總產5250千克,可創產值15.75萬元。這還不包括搭配養殖的白鰱、草魚、青魚和水庫自然產出的野鯽魚、其他小雜魚的產量與效益。水庫養鳙無須投飼,僅魚種費算是養殖成本中的大頭。水庫養殖回捕率不能達到100%,也可進行網箱養殖、庫灣攔網養殖和池塘養殖。
2.稻田種養結合
應充分發揮稻田資源優勢,利用種間的互利作用,開發稻田養魚、養鰍、養蟹,實現降本增效和提高農產品品質的雙重目的。做好田間工程建設,精心投喂,科學管理,秋季可畝增收稻田水產品35~50千克,增加產值600~1400元。
3.一年養兩茬魚
以鯉魚為例,春季放養3~5厘米的夏花3000尾/畝,搭配同規格的鰱鳙夏花500 尾/畝,秋季可畝產200 克/尾的魚種560千克。如春季放養350 克/尾的鯉魚種500 尾/畝,套養同規格的鰱鳙魚種80 尾/畝,秋季可畝產規格1.5 千克/尾的商品魚780 千克。無論是養殖商品魚還是魚種,一年的產量都不到800 千克/畝,這種模式畝利潤一般在1500~2500 元。而要想在有限的空間增加產量,提升效益,可通過一年養兩茬魚來實現。仍以鯉魚為例,4 月末放養750 克/尾的魚種500 尾/畝,套養同規格的草、鰱、鳙各100尾/畝,6 月末可收獲1.5 千克/尾以上的成魚800 千克/畝左右。漁網 全部捕出,可售向市場和垂釣場。因6 月末市場商品魚短缺,售價可較秋季高出1~2 元/千克。清塘后放養3~5 厘米/尾的鯉夏花4000 尾/畝,搭配同規格的鰱鳙夏花500尾/畝,秋季可產200 克/尾的魚種700 千克/畝左右,越冬后出售魚種。全年畝利潤可達7000 元左右,該模式比“一年養一茬魚”的畝產和利潤均達到了翻番的效果。
4.開發“漁家樂”經營模式
依托毗鄰景區的資源優勢,結合“漁家樂”經營模式后,垂釣魚和餐廳用魚價格均可提高。另外,不具備度假山莊建設條件或地理位置較偏、交通不便利的小場戶也可通過靈活經營來實現增收。可改按斤稱重為按天收費,釣量少者可按一定量補齊。沒有正式餐廳的小釣場可以提供物美價廉的中、晚餐,可按桌收費,也可按人收費,這樣垂釣者就不必自帶面包、香腸等簡便食品,吃飽吃好后自會延長垂釣消費時間。